為什麼你無法停止關心壞消息?「末日滾動」正在偷走你的快樂。
- 怡心診所
- 2天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撰文者: 魏子翔 諮商心理師
你可能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:下班回家想放鬆一下滑手機,打開IG、threads,結果一個不小心,從朋友的貼文動態,一路滑到國內負面新聞、政治對立、國際戰事、天災人禍...明明越看越沉重,手指卻停不下來,直到心裡感到空虛時,才驚覺已經滑到深夜。
你正在經歷的,是一個名為「末日滾動」(Doomscrolling)的現象。
末日滾動並不單單是一種瀏覽習慣,它更像是一種數位鴉片,讓你沉溺於負面刺激之中,最終引發一連串的心理問題。對於心智仍在發展的青少年而言,這種行為帶來的影響,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深遠
為什麼你的大腦無法停止末日滾動?
你或許會感到不解,明明負面新聞讓人心生焦慮,為什麼我們的目光卻總是被它吸引,甚至無法自拔?這背後,是人類大腦的原始運作機制在運作。
從演化的角度來看,大腦天生被設定(hardwired)會特別注意新奇(novelty)和威脅(threat),這是為了確保我們能在第一時間對潛在危險做出反應,以利生存。這種「快速獲取重要資訊以應對危險」的行為,對大腦而言是一種生存機制,會啟動獎勵迴路。當我們看到一則聳動的負面新聞,大腦會分泌多巴胺(dopamine),這是一種與動機和預期獎勵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。當我們預期將獲得重要資訊或成功完成一個探索行為,多巴胺就會被釋放,給予我們一種「正在做對的事情」的感覺,驅使我們繼續下去。
然而,在社群媒體時代,這個古老的保護機制卻成了陷阱。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就像一個精明的推手,它根據你的瀏覽行為,不斷推送更多你喜歡或停留過的負面內容。這種無止盡的負面資訊迴圈,加上手機的行動性(讓你無時無刻都能接觸)與社群平台的無止盡性(內容永不停止更新),最終將你困在一個無法脫身的數位黑洞中。
家長請注意!末日滾動的心理與生理危害
長期處於末日滾動當中,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不容小覷;如果你是一名家長,或許你的孩子也跟我們一樣可能面臨這樣的挑戰,甚至已經產生超乎我們的想像的影響:
身心壓力反應:
「戰鬥或逃跑」是一種人在面對壓力、危險時可能會有的生理反應。但頻繁接觸負面新聞,則可能會讓身體長期處於不放鬆的高壓警覺狀態,使得壓力荷爾蒙---皮質醇(cortisol)分泌過多。這可能導致孩子變得易怒、更焦慮,或出現失眠、身體不適等生理症狀。
習得性無助與憂鬱:
習得性無助(learned helplessness)是由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提出的概念。當孩子長期透過網路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負面消息、天災人禍資訊,並覺得自己除了關心什麼事也做不了時,更容易助長這種無助感。這種反覆經歷不可控的負面事件後,會讓人放棄嘗試改善現狀,從而導致情緒低落、對生活失去熱情,甚至引發憂鬱。
認知與社交影響:
末日滾動還會讓大腦習慣接收碎片化、高刺激的資訊,這會使得我們的專注力、耐心與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,容易斷章取義、過早下定論。持續暴露在這些資訊下,也會改變孩子對世界的看法,漸漸變得悲觀、偏激,影響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,嚴重甚至可能出現社交退縮的狀況。
如何幫助孩子停止末日滾動?
面對末日滾動的誘惑,我們可以與孩子一同努力,重建健康的數位使用習慣:
共同設定「數位界線」:
與孩子共同討論並設定手機使用時間,例如在用餐時間、睡前遠離手機。這不僅是限制,更是建立一個無干擾的親密家庭時光。
引導「主動選擇」:
若能引導孩子們,鼓勵他們關閉社群媒體的推播通知,並改為有意識地主動搜尋自己感興趣且正向、悲觀資訊平衡的內容,將能大大減少因被動接收資訊而陷入末日滾動狀態的頻率。
以身作則,實踐「數位斷捨離」:
很多時候,我們上班一整天很累,也會想躺在沙發上滑個手機,但其實我們也清楚知道,那並不是真正的休息。如果你也認同這點,我們也需要先從自身做起,用實際行動取代滑手機的時間,陪著他們一起參與戶外活動、閱讀,或是單純地聊天。如此一來,孩子與我們,都可以有更好的親子關係,長久下來,更能放鬆、更有意義感。
開放溝通,給予支持:
或許我們很難直接從孩子的口中得知他們的情緒困擾,但我們可以透過觀察他們的行為變化來判斷,如果發現孩子的情緒或行為出現明顯變化,請溫和地與他們溝通。給予他們支持,並在必要時,尋求諮商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等專業協助。
我們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落入末日滾動的狀態,但只要我們能清楚認知到它的危害並時刻覺察,作為家長的你,若能給予正確的引導與持續穩定的支持,我們就能重拾內心的平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