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想上學該怎麼辦?
- 怡心診所
- 4月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已更新:4月5日
撰文者:張心怡 諮商心理師
「孩子早上說肚子痛不想去學校,每天都要跟他拉扯……」、「孩子明明穿好制服,卻怎麼也不肯出門……」、「我該嚴格要求他上學,還是體諒他的感受?」這些情境對很多家庭來說並不陌生。根據《親子天下》調查,超過一半的國中學校都有拒學的學生,高中職的休學和退學率,也在近十年內大幅上升。尤其在疫情後,拒學問題變得更加普遍,原因也變得更加複雜。
在我多年從事校園輔導的經驗中,發現孩子拒學背後,往往是內心的焦慮、挫折或自我懷疑。他們的抗拒,不僅是「不想上學」,而是一種求救信號,顯示他們在心理上正面臨困難。
拒學的徵兆
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主要的狀況觀察孩子是否有拒學的徵兆:
身體不適:常抱怨頭痛、肚子痛等,但醫學檢查找不出原因。
情緒波動:假期時情緒正常,一想到上學就焦躁、發脾氣、情緒低落,甚至失眠。
逃避學校情境:對學校的特定情境(如考試、老師、同學、課程)感到焦慮,經常請假或逃避。
家長該怎麼辦?
先穩住自己的情緒,給彼此時間與空間
當孩子拒學時,家長常常會承受來自學校、親友的壓力,也會感到焦慮:「孩子不去學校,未來怎麼辦?」這種情況下,家長常常會懷疑自己的教養方式,甚至會與孩子因為上學、手機使用等問題發生衝突,感到疲憊不堪。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,但如果將這些壓力轉嫁給孩子,急於要求孩子馬上回歸校園,過度的期待只會讓孩子更焦慮,更難適應學校生活,親子關係也可能因此惡化。因此,家長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給彼此多些時間和空間,才能更有效且長久地支持孩子,幫助他們逐步重拾信心。
開啟對話,理解孩子的內心
拒學的孩子常感到挫敗,因此了解他們的感受很重要。以開放、無壓力的態度鼓勵孩子表達對學校的恐懼與不安。當孩子說出心聲時,家長要耐心聆聽,避免急著給意見或批評(例如:「你就是懶惰」)。可以一起討論解決方案(例如:「原來你擔心分組沒人一起,怎麼辦?」)。此外,不要把對話侷限於學校或課業,多跟孩子聊聊學校以外的生活,讓孩子感受到支持與接納。
保持彈性、要有耐心
孩子拒學的情況常常會起起伏伏,「上周明明能去學校半天,為什麼今天又不想去了?」這種反覆的情形對家長來說容易感到挫折,但其實孩子也在經歷同樣的失望與無力感。家長不必過度焦慮或失望,最重要的是與孩子一起面對挑戰,適時調整步伐。比如,先從孩子較不排斥的課程或活動開始,逐步幫助他們適應學校,減少焦慮。
尋求專業協助
如果孩子的拒學情況持續,應及早尋求專業幫助。與學校輔導老師、心理師或身心科醫生合作,根據孩子的需求提供適當支持,同時讓家長在過程中獲得必要的幫助與支持。
處理拒學是一場長期抗戰,需要幾週甚至幾年的時間。在這段陪伴的過程並不容易,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拒學的困難,歡迎留意怡心診所舉辦的親職系列講座。
※若有興趣瞭解更多,請留意怡心診所為孩子和爸媽所舉辦的親職講座和兒童團體~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