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當孩子有特殊需求時,我的煩惱下該如何自處?—在照顧的多重角色中重獲穩定

撰文者: 蘇冀苓 諮商心理師


當養育開始變得超過想像的複雜~

家長懷著對孩子的愛,會以不同方式呈現和表達,像是對孩子說出愛和鼓勵的話、照顧起居、提供穩定的未來生活和建立價值觀時給予的教養。愛,可以是不同形式和多種面貌的。只是有的家庭,會經歷到不同及較為困難養育經驗。可能是當孩子生下後,因為早產或先天生理上有著難處。也可能是從寶寶手冊上發展與檢核表上不符合、兒科醫生建議、親友或老師提醒,開始注意孩子的發展狀況。懷著對孩子的愛,想要好好的、盡力的照顧好孩子,只是當孩子發展和發育需要特別照顧時,所花的心力和感受到的擔心,也好像好容易隨著結果起伏和搖擺,甚至影響到自己穩定的情緒和反應。


當家有身心障礙兒的照顧時,對於不同的需求和類別,家長們努力學習著不同的照顧方法,接受現況,調整著自己的步調,小心翼翼的陪在孩子的身邊陪著他走。這時,以愛為中心,加上照護、教養、訓練和接納的方式,溫柔的包裹著孩子的需求和困難。



家長不只是滋養的家長,還有其他責任時~

愛和溫柔是父母對孩子的,然而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中,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往往不只是單一的角色及角色相對應的功能。他們是「爸爸或媽媽」,但也同時身兼多職包括「居家教練」、「復健或治療師的協助者」、「學校或社交情境下的翻譯者」、「情緒支持者」,甚至「生涯規劃師」。以上這些多重身份如影隨形,彼此間交疊而難以切割,使得家長們面臨不只是體力和腦力上的耗竭,更多是心理層面的角色衝突與認同困境。


愛,可以有不同的面向和表現;而照顧的複雜性,也不只有心力上的付出,還有一層層的心理角色間的掙扎。也因著這樣的角色間的衝突,造成親子關係或家庭關係中的矛盾和爭執。



照顧者要面對的多重角色

照顧者角色間的「重疊」與「固化的自我期待」,影響著照顧者對自己角色認定和轉換心境上的困難。作為爸爸媽媽或教練,有著不同方向的自我設定和功能表現上的自我評估,時常讓家長陷入自我評價上的矛盾和失調。當家長無法在不同角色間自由轉換時,對家庭功能與心理調適所造成的深層影響


許多身心障礙家庭的主要照顧者,在實務上長期處於以下三種角色之中:


  • 作為「爸爸或媽媽」的角色:

    給予無條件的情感支持與養育之愛。


  • 作為「訓練者/教育者」的角色:

    對孩子在居家或社交環境中,進行功能性訓練與療育,及為復健目標推進,經常需要評估成效與進度。


  • 作為「銜接社會及照顧系統的總務」的角色:

    處理醫療、教育、福利等跨系統的組織與協調任務。



為何角色間轉換困難?

然而,這些角色本應可彈性轉換與互補,卻常因現實壓力、孩子的能力表現、社會眼光與自我期待,而在固定的角色身分中,難以靈活的調整和鬆動身分。例如:


  • 有的父母在子女接受療育時,難以從「照顧者」角色中抽離,無法將教導責任交由專業人員,產生『我需要做更多、做再多都不夠』的想法。


  • 有的家長即使想要單純地「愛孩子、陪伴孩子」,訓練計畫與成果壓力推回「訓練者」的身份。時常出現『愛他,但為什麼我要求他那麼多?』的想法。


  • 在制度與文化雙重期待下,「盡責的照顧者」被視為理所當然,也讓許多父母無法容許自己「只是想休息」。



角色轉換感受到的負面感受

當家長在角色間感到衝突及矛盾,但無法轉換角色時,便容易感受到:


  1. 情緒耗竭與慢性壓力

    長期扮演同一角色,尤其當持續控制高度訓練時,會導致情緒耗竭與慢性焦慮,使照顧失去「家人陪伴」的彈性與溫度。


  2. 家庭的功能混淆

    當照顧者將家庭空間視為訓練場域,親子間的情感連結容易因「表現不佳」而受損,親子間因照顧和訓練間的矛盾延伸成為壓力,影響著親子關係。


  3. 自我價值混亂

    照顧者若將自身價值與訓練成果綁在一起,當孩子發展或訓練遇到停滯或限制時,會直接聯想到自己做的不好或不夠,嚴重影響自我評價與對未來希望感。



面對角色間的衝突,可以怎麼做?

當家長因不同角色和角色期待,而感到矛盾及壓力時,不妨試看看

  1. 鼓勵「非功能性互動」

    從每日的時間表安排時段,讓家庭中的親子互動不要只集中於訓練與達到目標,而是創造純粹的陪伴、分享、玩樂與傾聽。讓家長和孩子,都能享受這樣的時間。


  2. 建立「可以做錯」的空間

    家長們常承擔「不能失誤」或『孩子的發展只有一次』的壓力。將已發生的錯失或失誤,視為和孩子一起面對未來不同挑戰和變化的機會,讓孩子有機會一起學習面對錯誤後,如何調整和改變。也適時看到人性時而有極限,無時刻法做到完美,藉此鬆動僵化的完美期待。


  3. 練習的角色覺察能力

    可以透過相關如親職、情緒調節或自我探索等主題的團體及工作坊;也可透過諮商方式,幫助自己意識到面對的自我期待和需求。


  4. 尋求跨專業合作和照顧支持

    鼓勵家長尋求不同領域的專業合作,從治療師、心理師、社工師、特教老師等不同專業背景,建立支持系統,使照顧者在不同角色間有資源可借力分工,減少孤立感。


  5. 建立自我認同與照顧的界線

    專注在照顧的方式和策略,是否適用於孩子,或因不同的照護方式,孩子受益的程度。而非將成效與自己的能力直接連結。



當愛回歸到初心

對許多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來說,父母扮演著不同的角色。當他們能更自由地穿梭於父母、訓練教育者、總務等身份之間,家庭才有機會從功能性生存,轉向情感性共存。而此時家庭和親子關係也有機會帶來不同的和諧和關係。回到愛,原始且無私的本質。


ree

Contact Information

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69巷7號​

電  話|(02) 2707-0112; (02) 2704-1325​

Email|ihsinpsy@gmail.com

營業時間

週一至週五,10:00 - 21:00 

週六,10:00 - 18:00

​關注我們的社群消息

  • Line
  • Instagram
  • Facebook

🧡 汽車停車資訊 ◉ 仁愛院區停車場: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10號 ◉ 應安168停車聯盟-仁愛場: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48巷11號 ◉ 168停車聯盟-四維場:台北市大安區四維路44巷21號 ◉ 鴻霖停車場: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5號B1

🧡 捷運路線 ◉ 忠孝復興站3號出口 ◉ 大安站3號出口

🧡 公車路線 ◉ 仁愛國中站: 0東、33、52、275、278、292、556、688、707、902、905、 906、909、913、939、敦化幹線 ◉ 仁愛復興路口站 / 仁愛大安路口站: 37、245、261、仁愛幹線、270、311、621、630、651、665 ◉ 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站: 41、74、204、685、278(回)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