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裝酷、愛逞強,內心其實充滿不安?從《混沌少年時》看青少年偽成熟行為背後的群我掙扎
- 怡心診所
- 6月1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撰文者:魏子翔 諮商心理師
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,「做自己」與「被喜歡」常常是兩股拉扯的力量。一方面,他們渴望忠於真實的自己,另一方面,卻又害怕被排擠與孤立,於是選擇以裝酷、逞強等行為融入群體。2025年初的Netflix神劇《混沌少年時》(Adolescence)與現代心理學中對「偽成熟行為(pseudomature behavior)」研究,不約而同揭示了這段掙扎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間的重要意義。
裝酷、違規、逞強:偽成熟行為是短期求生策略
《混沌少年時》的主角傑米,正如許多青少年一樣,在內心的不安與外在的壓力下,選擇用偽成熟行為來維持與同儕的關係。他在網路上接觸到仇女文化、暴力內容,並透過裝酷、違規、甚至挑戰規範來換取同儕的認同。心理學研究指出,青少年透過輕微偏差行為、過早戀愛、過度在意外貌等方式取得短期的同儕地位。然而,這樣的策略雖然在當下有效,卻無法支撐長期健康的人際關係發展,甚至可能導致未來社交困難、物質濫用與更嚴重的偏差行為。
《混沌少年時》傑米的困境:父母看似有愛,卻無法真正理解他
劇中能看見傑米與父母之間的在乎與互動,他們並非關係冷淡。然而,儘管彼此熟悉,當傑米面對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時,父母卻始終未能真正理解他的情緒與需求。令人心碎的一幕是,傑米出事後,父母在房間裡反覆自問:「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?」傑米的父親其實知道兒子比起踢球,更喜歡且擅長畫畫,但他內心仍期待傑米能像其他小男孩一樣熱愛並努力踢足球。當傑米在球場上表現不佳、甚至遭人恥笑時,父親即使感到心疼,卻仍選擇別過頭、視而不見。他沒有刻意忽略孩子,卻也沒有選擇接住傑米當下的挫折與難受。這些細節揭示出,即便父母一直有在照顧孩子,仍可能因為未能貼近孩子內在的真實,而留下遺憾與無力感。
或許,他們真的沒有「做錯什麼」,但在孩子陷入偽成熟行為與內在孤獨時,確實更需要「做對什麼」。偽成熟行為研究指出,當青少年的需求未被滿足或理解時,他們往往會透過裝酷、逞強等偽成熟行為掩飾脆弱,以追求短暫的同儕認同。傑米選擇裝酷與挑戰規範的背後,正是無法在親密關係中自在表達真實自我、內心孤單無處安放的反射行為。
當親子間的交流停留在表層,即便有愛與照顧,孩子仍可能在成長過程中,選擇偽成熟作為「被看見」的替代策略。而這,正是偽成熟行為中最令人擔憂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隱藏風險。
短期被喜歡,長期被困住:偽成熟行為的風險
心理學研究發現,偽成熟行為在青少年早期能帶來短暫的同儕人氣,但隨著年齡增長,這些行為不再被認可,反而可能成為人際互動的障礙。例如,研究顯示,偽成熟行為與未來物質濫用、偏差行為和親密關係中的不安全感有顯著相關,《混沌少年時》的悲劇便是這些風險累積的縮影,傑米的暴力行為並非一蹴可幾,而是多年情感壓抑、偽裝逞強與錯誤資訊累積下的結果。
家長的角色:陪伴孩子穿越偽成熟的階段
面對孩子的裝酷與逞強,家長最需要做的,不是立刻糾正或否定,而是看見行為背後的情緒與需求。傑米的故事提醒我們,當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迷失時,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「能安心做自己」的安全堡壘,因此父母可以透過傾聽、對話與理解,讓孩子學習用更成熟的方式來面對同儕壓力與自我探索。
結語:在酷與孤單之間,找到真正的自己
《混沌少年時》讓我們看到偽成熟行為背後的青少年內心戲,他們不是單純愛裝酷或叛逆,而是正經歷一段尋找認同、自我與歸屬的迷惘時期,偽成熟或許是他們暫時的保護色,但唯有被理解與接納,他們才能脫下偽裝,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。
青春或許注定要經歷徬徨,但能夠被愛與理解包圍的孩子,終將有力量走向成熟與自由,作為父母,願我們都能成為孩子在人生這段混沌時期中,最重要的理解者與支持者。
參考資料
Allen, J. P., Schad, M. M., Oudekerk, B. A., & Chango, J. M. (2014). The Road from Adolescent Pseudomature Behavior to Adult Problems: A 10-Year Longitudinal Study. Child Development, 85(4), 1711–1726.
Netflix(2025)。《混沌少年時》(Adolescence)。 (圖片來源:Netflix)
